近年来,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带领全市法院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审判执行质效、诉讼服务水平和队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为通辽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法治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1
坚守为民初心使命 打造过硬法院队伍
全市法院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司法实践。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推行网上立案、提升诉讼服务能力、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在线收退费管理、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等方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发布便民利民惠民十大举措,为群众办实事328件。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全市法院紧扣“四项任务”、坚持“三个突出”、围绕“三个环节”,聚焦影响公正司法的堵点难点,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抓实查纠整改,评查案件1.4万件,整治司法顽疾35项,及时发放执行案款和统一裁判尺度工作得到中央督导组充分肯定。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全市法院有18名干警被评为“政法忠诚卫士”和“最美政法干警”,王爱林法官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双百新时代政法英模”。
2
积极主动履职作为 审判质效持续提升
2018—2021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04790件,审执结案件381366件,与上个四年相比分别上升62.54%和65.21%。2021年,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08748件,审执结98819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9.96%,法官人均结案272件。其中,市中院受理案件6002件,审执结5519件。全市法院实绩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区法院前列。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案件持续增长态势,全市法院坚持质量第一、提高效率,通过持续推行“云庭审”和智慧审判等新型办案模式、完善速裁快审机制、加强案件审限管理等措施,推动司法办案提质增效,圆满完成办案任务,为谱写通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3
主动服务保障大局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全市法院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结合审判执行工作实际,找准法院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发力点,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依法保障和促进营商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21.1万件,涉案金额503.3亿元。制定保障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司法文件,提出26项服务企业措施。严格区分民事纠纷与经济犯罪,对涉嫌挪用资金、职务侵占犯罪等7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涉企案件立审执“绿色通道”,审结涉企案件5.1万件,标的额175.6亿元。服务保障重大战略实施,与赤峰中院签订框架协议,深化诉讼服务、统一裁判标准、开展执行联动等12个方面司法协作,为“双子星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4
依法惩治刑事犯罪 决战决胜扫黑除恶
全市法院始终聚焦维护稳定第一责任,依法惩治犯罪,助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6572件,判处罪犯21536人。审结一审涉黑涉恶及保护伞案件79件679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244人,依法审结薛光辉、董志伟等一批社会关注的涉黑涉恶案件。注重打财断血,建立政法系统联动工作机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执行到位2.5亿元,罚金执行到位894万元。严惩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犯罪,严厉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依法打击妨害公务犯罪,“徐某某隐瞒旅居史案”入选全区打击涉疫情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5
整治执行领域顽疾 及时兑现纸上权益
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涉执行领域顽瘴痼疾整治后,通辽市两级法院相继又开展了以案促改、严明纪律、规范执行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秋季专项执行、草原雄鹰2021等行动,两级法院在执行领域取得明显的成效。执结案件125883件,执行到位金额68.9亿元。网络拍卖9100余次,成交金额8.8亿元。市中院推行网拍物品“直播看样”,84件拍品90分钟内全部拍出,探索高效执行新路径。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开展“六稳六保”“草原雄鹰”“凛冬亮剑”等专项行动,加快执结涉企、涉民生等执行案件。坚决惩戒“老赖”,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2.6万次,限制高消费12.3万人次,拘留5174人次,罚款324.8万元,判处拒执罪39人。
6
筑牢司法保护屏障 守护草原青山绿水
全市法院始终牢固树立司法服务保障通辽绿色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持续加强、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模式,审结一审环境资源类案件1913件。与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构建联动保护机制,依法打击盗伐滥伐、破坏耕地、林地、草原等犯罪,追究刑事责任2038人。认真贯彻修复性司法理念,判令被告人补植复绿5.6万亩。积极参与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审结涉煤领域案件112件。为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环境资源巡回审判法庭作用,有效激发社会公众关心生态环境保护、了解支持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在巴雅尔吐胡硕、大青沟、孟家段设立环境资源巡回法庭,司法保护通辽绿水青山。
7
完善破产审判制度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全市法院立足审判实际着力化解金融风险,出台《关于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建立“职业放贷人”名录制度,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秩序,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审审结金融借款、民间借贷等案件8.8万件。出台破产案件预重整操作规程,与市财政局等15家单位建立府院协调联动机制。市中院“阿里钉平台”经验被写入《2021年全国破产法年度报告》。积极发挥破产审判“拯救”“出清”功能,审结破产案件41件。在审理通辽力牧公司破产案中,帮助企业引入战略投资,实现破产重整,清理债务3.1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余个,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8
构建多元解纠机制 助推基层社会治理
深入开展新时代矛盾纠纷和解决机制体系化研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库伦、奈曼等法院进驻旗矛调中心,将大量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积极与通辽市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对接,设立诉调对接中心,并为该中心配备在线调解设备;积极参与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指导科尔沁街道办事处成立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市中院在该矛调中心设立诉调对接中心,是自治区范围内率先开展与基层调解组织直接对接的中级人民法院。全市法院调解、撤诉案件11.2万件,利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委托委派调解6.5万件。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49个派出法庭高效结案11万件,占全市法院结案总数28.3%。
9
推进诉讼中心建设 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坚持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在哪里诉讼服务就跟到哪里的服务理念,不断优化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市中院新建标准化诉讼服务中心,整合登记立案、多元解纷、案件查询、涉诉信访等多项功能,实现“走进一个厅,事情全办清”。在立案窗口开通涉民生案件、涉企案件、老年人案件绿色通道,保障案件快立、快审。2021年,现场解答当事人咨询、帮助查询、引导诉讼4000余人次。设立集约送达中心,自2021年3月份开展集约送达工作以来,已完成了2800余件案件12000余人次的法律文书集约送达工作。设立电子扫描中心,统一完成卷宗扫描装订工作,由“云柜”配合卷宗收转,实现了卷宗管理的规范、安全、高效,2021年已完成7000余册的电子卷宗扫描装订。设置两条12368诉讼服务专线,配备专人负责解答当事人提出的立案咨询、查询案件、联系法官、投诉举报、意见建议等问题。2021年3月设立以来,接听群众来电5800余次。搭建道交一体化、司法鉴定、网上保全等线上平台,推行律师“一码通行”、户籍信息快速查询、免开文书生效证明等举措,实现跨域立案、电子送达全域覆盖,诉讼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10
加快智慧法院建设 数字正义提速增效
推广应用“移动微法院”,提供立案、调解、缴退费、咨询、开庭等全流程在线服务。建成科技法庭148个,网上立案2.8万件,网上开庭4927次,电子送达8.1万次,使当事人充分感受“指尖诉讼”“网上解纷”的方便快捷。推进电子卷宗深度应用,实现卷宗“一键移送”“一键调取”;在办案系统内嵌入文书纠错、类案检索、法条智能匹配等功能,推动审判提质增效。市中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全市法院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忠诚履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加快通辽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摘自通辽日报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