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审理9 起案件,当庭宣读7 起案件的裁判结果。2019年12月4日,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速审团队”在紧张忙碌中完成了上午的工作。
这9 起二审民事诉讼案件的事实、证据及法律关系均相对简单清楚,再加上开庭前“速审团队”已经做足了“功课”,使得案件审理过程严谨紧凑、有条不紊,庭审时间大大缩短。
实现案件繁简分流,优化配置审判资源,切实提高审判效率,正是“速审团队”成立的目的。那么,“速审团队”是如何让“简案”进入“快车道”的呢?
当天一大早,这9 起案件的主审法官伊日乐图和法官助理就已经在办公室认真阅读和整理卷宗了,他们不断核对案件中的重要细节,使案情“烂熟于心”,为开庭作充分的准备。
庭前会议上,法官助理完成了核对当事人身份、告知合议庭组成、询问是否申请回避、明确诉辩意见、组织证据交换、询问调解意向等工作。
“开庭!”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敲击声,庭审开始。
主审法官单刀直入进行法庭调查,围绕争议焦点进行重点调查、分析、审理。充足的准备、紧凑的安排,使得9 场庭审的法庭调查时间均控制在10分钟内。对于各方当事人的意见,法官严肃认真地听取,并就当事人表述不清的地方一针见血地进行追问。
“智慧法院”各项数字化技术对庭审“提速”助力不少,也让庭审现场“科技范儿”十足。语音识别技术使庭审语音同步转化为文字并生成法庭笔录,笔录内容实时显示在当事人面前的显示屏上,在快速记录双方陈述的同时,也能让当事人实时校对笔录。文字识别技术使电子卷宗得到深度应用,文书智能编写技术大大提高了法律文书撰写速度。
“上午开庭的案件包括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承揽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等,这些都是我院‘速审团队’审理较多的案件类型。”伊日乐图法官说,“根据历年情况来看,这些类型的案件能够占到全院二审民商事案件的5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简单案件,比较适合采用简案速审的模式来审理。”
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速审团队”成立于2018年 5月,由3 名员额法官、3名法官助理和3名书记员组成。该团队的成立,开启了“立案分流+集约审理+快速裁判”的二审简案速审新模式。
在该模式下,“速审团队”程序分流员与立案庭分案人员根据案由、当事人情况、案件事实、证据及法律关系等要素共同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精准识别适宜速审的案件。简单案件集中立案、移送、排期、开庭、宣判,由“速审团队”采用“庭前会议+集约庭审”方式,在同一时段内对多个案件连续审理。
“我们计划在现有‘人、证、事、法’四要素分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分类标准,争取达到以智能分流为主,适当人工为辅的高效、精准分 流效 果。”负责 立案 分流 的法 官董 明华说。
“速审团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团队效能,明确法官助理与书记员职责分工,法官助理承担业务性辅助工作,在诉讼流程中承担组织、主持、引导、调研、调查、调解、草拟裁判文书等职能。书记员承担记录、整理、装订、归档、校对等程序性辅助工作。这使法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回归“裁判者”本位,专注审理与裁断审判核心事务。
在审判实践中,“速审团队”提出了“315快审机制”,即案件受理后15日内完成开庭,开庭后15日内提交合议庭评议,评议后15日内完成法律文书的审批、印制、送达工作,总体审限控制在45日内完成。裁判文书签发人由院、庭长变为合议庭,无需再层层审批,有效缩短了审理链条。
“速审团队”负责人、法官师国亮说:“在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中,法院通过对审判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案件的分类处置,实现简案速裁、普案快办、繁案精审,促进审判工作提质增效,是对法院整体司法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为民目标。”
截至2019年 12月底,通辽市中院“速审团队 ”以全 院5.5%的 员额 法官 ,审理 了全 院同期民商事案件总数的50.08%。2019年,全院二 审民 商事 案件 平均 审限 44.7天 ,而“速审团 队”平均 审限 33.9天 ,有效 缓解 了案 多人少 的矛 盾,提高 了审 判效 率,更好 地实 现了公平正义。
摘自草原云1月14日